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靖难天下-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郑,你的消息太闭塞了吧,前天宫里已经颁下圣旨,削周王为废人,流徙云南。”

“我的妈啊,今上手段好厉害啊,那可是亲叔叔啊。”

“亲叔叔又怎样,只要有谋逆之心,毫不犹豫拿下。今上比先皇还厉害,当年先皇不过是拿下几个功臣,今上可是对亲叔叔开刀啊。”

“老田,嘘!这话你可得小心点说……”

老田吓得看了看周围,见左右的人该干吗干吗,又低声道:“今上是恩威并施,一方面流了周王,另一方面又放了辽王回藩。这辽王在先皇那会就被圈在京城里,现在才放他回去,也是给收拾得够呛。”

老郑道:“莫谈国是,莫谈国是。唉,对了,前些天,辽东联号又进了一批新货,你看见了吗?都是暗银杯子,据他们说是来自南洋的,叫什么来着?哦,对了,叫锡。一套得五十两银子,总共才二十套,我一咬牙买了一套。这玩意好啊,瞧那花纹多华丽,甭提多有味。怎么着,哪天到我家喝两盅?”

老田道:“嗯,就你知道臭显摆,我不知道啊。哪天跟我到城外跑马去,我刚从联号买了两匹雄俊的沈阳马。”

老郑道:“好啊,哈哈。咱们就互相显摆呗!”

朱植地回藩诏书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拖拖拉拉蹭到十一月中才发表,这还回个屁啊,还有十几天时间就要过年了,天寒地冻的。这会跑回去辽东干吗?分明是想留朱植过新年。朱植和杨荣两人苦笑以对,这个无聊的黄子澄在木已成舟的情况还非要多留自己几日。不过也好,朱植可不想路上颠簸,本想走水路。到辽东联号一问,天太冷又快过年了,刚走了一个补充年货地船队。朱植无奈,只得放出三只信鸽,让水师调两艘战船过来接人。

快过年了,白术张罗着从辽东联号买进一些年货,送到宫里给各位太妃;这日,练子宁过来邀请,原来黄魁、景清两位太子的心腹之臣也被建文赦免,刚回到京城。听说辽王还没走,连忙摆了一桌酒席,邀请朱植过去。也算报答当年送行之恩。反正也没事,朱植也就答应下来。带上杨荣和朱植一起去了。

黄魁、景清一看到朱植走入雅间,连忙跪倒在地。朱植连忙把他们扶起,仔细打量经过几年的磨练两人显得精炼了许多。。'奇。书'。那种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已经不见踪影,更多地是岁月流逝沉淀的下来的风霜。朱植把两人扶到桌子边坐下,黄魁道:“十里长亭一别,不知不觉已经六年有余,没想到今日还有机会在京城见到殿下。”

朱植笑笑道:“人生何处不相逢,只是六年不见,我可想二位啊。去年回京的时候,只见到了练大人,还问过二位大人的去处。没想到又等了一年才能相见,如果过了年还不来只怕又要缘憾一面啊。”

景清道:“其实洪武二十九年四月,卑职已经去了山东黄县出任知县了。和殿下隔海相望,只是老死不相往来。”

朱植呵呵一乐道:“哦,原来黄县的父母官就是景大人啊。你们黄县知道什么东西最有名吗?”

景清道:“自然是海盐了,卤出的海盐,品质天下第

朱植道:“正是,不知黄县有几个盐商巨贾?他们可都是走辽东这水发的家。”

景清道:“殿下说得是,我们黄县这些年的确托辽东的福,煮海盐发了家,现在身家过十万地巨富可能不下十人。”

朱值道:“别这么说,谁靠谁发家还不一定,这两年辽东不收农赋,如果没有山东的盐商源源不断来辽东贩盐,辽东军府哪里有饭吃啊。”

大家又笑作一团,朱植拿起杯道:“来,让我敬风口浪尖为辽东送粮的百姓。”说着与众人碰杯,一饮而尽。

景清放下杯子道:“殿下,天下商品莫不以质取胜,为何我黄县地海盐品质优良,却卖得远没有辽东好?”

朱植想想道:“子鱼,你的看法只对了一半,没错,天下之物莫不以质取胜,然商者重流通,商人或借或贷,钱易货,货易钱,只有快出快进才可能让财货流通起来。以甲地之有,同乙地之无,从中谋利。

但我刚到辽东,发现辽东地盐引淤积,已经有三个月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中间关卡太多,财货受到重重阻隔根本无法流通。你看,金州生产的盐为什么非要广宁的盐检司检查?这不是人为制造流通障碍吗?所以我将盐检司和盐场放到一起,规定三天检查完盐引,五天内盐包必须离开官府控制范围内。

这样做只是加快流通环节,并没有违反先帝定下地制度。但现实中操作起来效果就好多了,辽东现在每年发出至少十五万引,按每引抽一两的税率,就是十五万两盐税,这个数字足以养活辽东的军府了。”

景清仔细地听着朱植的话,频频点头,话音刚落,他就接了上来:“先帝将盐业各个环节分开,主要是为了减少各部官员勾结害民。那么殿下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景清果然是个能吏,一语说中了朱元璋的心意,而且朱植还发现这个景清并没有满嘴人性道德,而是看到盐业中官员贪污的可能,孺子可教也。

朱植微微一笑道:“景大人所言极是。辽东对此地有三策,第一官员轮换制度,所有盐业官员每三年轮换一次,轮换之时会受到严格的查账。如果一旦发现贪污,立刻按律查办,身家清白者立刻外放,至少官升一级;

第二是高薪养廉制度。在盐税中提取两成养廉银,作为整个盐业官员的津贴,比如盐课司提举一年的养廉银是一千两现银,往下类推。做好了两年下来积聚几千两家产不成问题。试问谁愿意放着老实得地钱不要,冒着风险贪污索贿;

其三是严格的监察制度,每半年王府长史司和辽东都司会派出联合检查小组,下来调查巡按。介时所有盐商盐工可以秘密告状,一经查证严惩不贷。而且这些巡按官员每一次都不确定,这也提高了下面官员贿赂上官的成本,总不能把辽东两大衙门所有的官员都贿赂一遍吧?

有了这三项基本策略。再加上在盐业官员选拔时分散提名严格甄别,可以将官员贪污地可能性降低。这只是降低,绝不会杜绝。在盐证改革的第一年。就抓出了三名墨吏,以后每一年都几乎会有人以身试法。但人数已经比以往降低了很多。”

在座诸位听得津津有味,在座几位都是帝国官僚的中坚力量,年龄在三十五到四十岁之间。正是大有可为的时候。来之前大家对辽东的新政也有所交流,有许多问题想找朱植当面讨教。现在听来,大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制度可以这样设置。

朱植继续道:“其实这些制度讲究的是几个基础理论,首先假设人是有贪欲的,所以要严格检查;然后在政务上进行制衡,盐业检查由其他部门来做,盐业官员提升不由上级官员说了算。最后假设人有廉耻之心和敬畏之心,在酷法之下,给你正当获得利益的手段,限制贪欲。

我觉得,这些措施短期实施起来还有效,但未来能否一直起作用我也没底。所以辽东官制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

景清频频点头道:“难得居上位者能将下面的事,考虑得那么清楚,实属不易。今日听殿下一席话,清受益匪浅啊。”

大家又喝了几杯,这边黄魁道:“卑职看过辽东颁布地《公平交易令》,有几事不明,还请殿下赐教?”

朱植开玩笑道:“合着今天诸位请我喝酒,是摆一出鸿门宴啊,哈哈,好好,既然吃人家嘴短,首一尽管发问。”黄魁笑着道:“岂敢岂敢,只是我们之前商量过,发现辽东新政的根基其实在于这个法令。看似约束商人之间的行为,但其中实际上也反过来约束了官府。请看这第十五条,未经正当律法程序,百姓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非有恰当补偿,不得将私有财产充作公用。

只是卑职从小只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百姓地财产包括土地不都是朝廷的吗?既然如此朝廷何以没有权利剥夺之?”

朱植收起笑容,神情严肃道:“在辽东我亲眼见过发往辽东地内地民众,官府随便发给他们几张纸就没收了他们全部财产,包括房屋土地。这让我深深不安,我开始在想,天下到底是谁的天下,以往天下在鞑子手里,那就是鞑子的天下,如今天下被我朱家夺了过来,就成了朱家地天下。难道谁夺过来之后,都可以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来解释夺取天下的合法性吗?

对此我一直无法想明白。中华历史浩浩商商,前后数十朝,谁抢了天下都是谁家的,只是谁又能将天下千秋万代地坐下去?

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天下不仅仅是谁家的,而是天下万民的。先帝出于天命也出于对汉人的责任,出来振臂一呼驱除鞑虏而已。如果我朱家真把天下当成自己,与取与夺,那终有一天,天下百姓会为了自己的财产不被夺走会推翻我朱家天下。”

不仅仅是黄魁,包括景清、练子宁在内被朱植的话说得瞠目结舌。这样新奇的想法是他们这辈子从来没听说过的,这种大逆不道的理由,也许只有朱植才敢说出来,真如天空炸雷,振聋发聩。杨荣和瞿远倒不觉得奇怪,在辽东多年时间,早已耳濡目染了。

PS:老婆问,今天的更新码出来了吗?骑兵羞愧地回答,还没呢。老婆问这几天都干吗了,两天没更了吧。骑兵羞愧地回答,是的,这两天工作很忙。老婆最后道:今天不码完一章就不许睡觉,骑兵嚅嚅道:遵命。

第三卷 谁主沉浮 第三十二章 幡动心动(5)

隔了一会,几位大人好不容易将朱植的悖逆之言消化了一些,练子宁道:“殿下,如此一来,平民百姓与朝廷平起平坐,那天下纲常还有体统吗?殿下本意不错,但实施起来容易造成道德败坏,纲常沦丧。”

朱植摇摇头道:“人的心理到底是怎样的呢,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那么人到底恶还是善?后来又有一句话仿佛很有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窃以为这三者都无法表现人的本性。

那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呢?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圣人承认,人具有很强的饮食欲望,所谓食色性也。我理解为,人可以从食色中获得快乐,这就是人所谓的幸福感。既然圣人都承认这种欲望,那么人追求这种欲望的权利是天经地义的。如果谁要剥夺他们这种追求的权利,就触犯了人的基本需要,民众就可能起来造反。

大家回头看看哪朝哪代没有宣扬过纲常道德等的大义?可是当他们危害到人们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时,民众就会造反,纲常道德在人的基本权利面前没有作用。”

练子宁道:“这不就是因为礼崩乐坏吗?在没有仁德的统治下自然会造反。君待臣以德,臣示君以忠。”

朱植微笑着摇摇头,道:“仁德从来都不是君施与的,因为有明君必然有昏君,当昏君上台后。百姓活不下去了,难道又要造反。华夏有史以来,长则三四百年,短则百年必有动乱。没有一朝能千秋万代,归根结底就是这个原因。

仁德不能仅仅依靠人的品质,而需要用制度确定下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如辽东盐业地革新。就是靠制度的完善,人是靠不住的。我在辽东推行公平交易,限制的不仅是百姓之间地交易,还有官府与百姓与商人与所有人之间的关系都以律法的精神规定下来,这种规定就是建立在人的道德靠不住地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