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图说-开国大帝-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在战略上,他继续奉行先王“远交近攻”的战略,同时又采用了新的策略,即间谍活动。嬴政采纳李斯等人的策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笼络燕齐;二是稳住楚魏;三是先消灭韩赵,再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一场统一战争开始了。    
    公元前236年,秦王嬴政乘赵攻燕、国内空虚之际,分兵两路大举攻赵,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帷幕。虽然秦国经过数年连续攻赵,极大地削弱了赵国实力,但仍然一时无力灭亡赵国。于是秦国转攻韩国,公元前231年,攻下韩国南阳,次年,秦内史滕率军北上,攻占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虏韩王安,在韩地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起兵大举攻赵,名将王翦率军由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出井陉(今河北井陉县),端和由河内进攻赵都邯郸。赵国派大将李牧迎战,双方屡有胜负,陷入僵局,相持一年之久。后来,秦军使用反间计,让多疑的赵王撤换了统帅李牧。由于临阵易将,赵军士气受挫,失去了相持能力。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赵国发起总攻,秦军很快攻占了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    
    在攻赵的同时,秦兵临燕境。燕国无力抵抗,太子丹企图以刺杀秦王的办法挽回败局。公元前227年,燕丹派荆轲以进献燕国地图为名,谋刺秦王嬴政,结果阴谋暴露,被秦国处死。秦王嬴政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内)大败燕军。次年10月,王翦攻陷燕国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到辽东(今辽宁辽阳市),苟延残喘,燕国名存实亡。    
    秦王嬴政的大军灭掉韩赵、重创燕国以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已为秦有,只有地处中原的魏国,孤立无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出关中,东进攻魏,迅速包围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秦军引黄河、鸿沟水灌城,攻陷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在秦军攻取燕都之后,秦国就把进攻目标转向楚国。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问诸将攻楚需要多少兵力,老将王翦认为楚国地广兵强,必须有60万军队才能伐楚,而李信则说只用20万军队就能攻下楚国。秦王以为王翦因年老怯战,没有听取他的意见,派李信和蒙武率军20万攻打楚国。公元前225年秦军南下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开始进军顺利,在平舆(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和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击败楚军,进兵到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率军反击,大败秦军李信部,李信败逃回国。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亲自向王翦赔礼,命他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双方在陈(今河南淮阳县)相遇。王翦按兵不动,以逸待劳,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与交战,项燕只好率兵东归。王翦趁楚军退兵之机,挥师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市)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次年,秦军乘胜进兵,俘虏楚王负刍,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设置郢郡,楚国灭亡。    
    五国灭亡后,只剩下东方的齐国和燕、赵的一些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歼灭了辽东燕军,俘虏燕王喜,回师途中又在代北(今山西代县)俘获赵国余部,然后由燕地乘虚直逼齐国。齐王建慌忙在西线集结军队,准备抵抗。公元前221年,秦军避开两线齐军主力,从北面直插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在秦国大兵压境的形势下,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灭亡。至此,秦王嬴政用了10年时间消灭了战国六雄,从此华夏重归一统。    
    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国在战争中的战略、战术运用得恰到好处。在战略方面,秦王嬴政在位时期,继承历代秦王发展农业和军队的政策,国力富强,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供应战争,在战略上处于进攻态势,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继灭掉诸国。在战术上,秦国执行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的方针,首先灭掉了毗邻的弱国韩、赵,然后从中央突破,攻燕灭魏,解除了北方的后顾之忧,最后消灭两翼的强敌齐、楚。这种战术运用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具体战役中,秦国运用策略正确,如在灭韩、赵的战争中,根据具体情况,而不是完全机械地按“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既定方针,而是机动灵活———赵有机可乘则先攻赵,韩可攻则灭韩,灭楚战役是在检讨了攻楚失策后,根据秦国实力集中优势兵力攻楚而取胜的;攻打齐国则是避实就虚,出奇制胜。


《图说…开国大帝》  秦始皇嬴政君权神授 始称皇帝

    虽然秦王嬴政已经统一六国,但是,长期割据所形成的各地差异依然存在。秦王嬴政以巩固统一为核心,以秦国现有制度为蓝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行全面改革,创立空前庞大的、统一的封建帝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正式宣布统一六国,并且在舆论与思想上确立了秦王朝的正统地位。    
    古代,人们认为一个朝代的建立有没有存在的理由,是关系到这个朝代能否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每一朝代的统治者总是千方百计寻找种种理由,为自己的存在寻找合理的依据。商汤灭夏,称“桀不务德”,商汤就是上天派下来接替夏王朝的。商人还宣称,他们的祖先是娥氏之女简狄,吞玄鸟之卵而降生的。《诗经》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周人宣称:帝喾妃姜氏,因踩了“巨人”脚印生下一个男孩,名弃,弃即为周人的祖先,周朝取代商朝亦是上天的旨意。那么,秦王朝的建立是不是上天决定的?它是否有存在的理由?秦王嬴政深知这一舆论的重要性。    
    战国末年,阴阳五行学家邹衍创立了“五德始终说”,即运用金、木、水、火、土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变化更替。他认为:每一个朝代各占一“德”,五德相生相克,反复循环。尧舜时代是土德,夏朝为木德,商朝为金德,周朝为火德。由此类推,若秦朝是一个正统的朝代,它的存在也必然是上天的安排,那就必须具有水德。    
    传说,秦文公在打猎时曾获得一条黑龙,此为上天把水德转托给秦人的证据。秦灭周,就是水克火,这是上天的安排,因此,秦王嬴政建立的秦王朝完全是合乎天意的。    
    根据五行学说,水为黑色,主北方,北为阴寒,所以,秦王嬴政以水德立国也必须处处体现这些特性。例如旌旗、礼服用黑色,处理政事讲究“严刑”、“峻法”、“刚毅”。为了进一步神化其政权,秦始皇特地在泰山脚下举行封禅典礼,以此来证明他的帝位是天神授予的。秦王朝的正统地位,就是在这样的舆论宣传中,逐渐被确立起来的。    
    就在秦朝统一之初,嬴政就召集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在上朝时开始了“议帝号”之事。嬴政在灭六国之前,被称为“秦王”。“王”起初是周天子的称号,后来,各国诸侯争夺天下,都相继称王。现在嬴政灭掉六国,远远不只是一国之王,他统治的区域远远大于秦国,那么,这位居于七国之尊的嬴政,究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尊号”?应该具有多大的权力?    
    众所周知,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泰皇为最高、最尊、最贵,所以大臣们建议嬴政称“泰皇”。但是也有人认为:古有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而嬴政的功绩为“五帝所不及”。嬴政本人也认为他“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最后,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为“皇帝”。嬴政是第一个皇帝,所以称始皇帝。并规定其后世,按子孙世系排列,为“二世、三世……传之无穷”。并且规定“制”、“诏”、“朕”作为皇帝专用术语,其他人都不能使用。整个帝国都是属于皇帝的,其地位和权力至高无上,朝廷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玉玺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凭证,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称为玺,只有玺才能使用玉料。玉玺与朕、制、诏一样,都是皇帝的专有之物,任何百姓都禁止使用。    
    皇帝名号和权位确定以后,皇帝的亲属尊号也相继确定,父亲曰“太上皇”,秦始皇确定帝号的当年就追庄襄王为太上皇,母亲曰“皇太后”,正妻曰“皇后”。秦始皇还下令博士官参照六国礼仪,从而制定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廷礼仪。皇帝在万人之上,群臣听传令官之令趋步入殿见皇帝;群臣上书奏事,一律要求采用“臣某昧死言”的格式。    
    君权神授,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官,都必须由皇帝任免,要严格按照皇帝的命令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一人之手,没有皇帝的符节,任何人不得调动军队。为了保证皇权行使的畅达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力实施,文武百官昼夜不停地起草制度文件,最终制定出了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制度,由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让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得到充分发挥,秦始皇不分昼夜地操劳,白天断狱,夜批公文。即使这样拼命,但是他还不满足,他还给自己规定了更高的目标,不批完一石公文,绝不休息。


《图说…开国大帝》  秦始皇嬴政统一制度 加强集权

    秦始皇凭借武力征服六国,国家虽然统一了,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阻碍国家发展的因素,所以秦始皇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首先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中央行政机构以皇帝为首,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即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制度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丞相统领百官,并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国家行政事务由丞相总领朝廷大臣集议和上奏。秦朝规定有左、右丞相,以右为尊。    
    太尉是中央军事机构的最高军事首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事。如果需要发兵、调兵,必须得到皇帝的虎符,才能有权指挥军队。    
    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皇帝的命令、国家的法令,由他转交丞相颁布。管理全国的书籍、律令和文书等事项,监察各级官吏也由御史大夫掌管。    
    三公之下还设九卿,九卿是具体掌管全国各领域事务的官吏,九卿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奉常具体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兼任皇帝侍从,其属官有太乐、太宰、太祝、太史、太卜、太医等;郎中令具体掌管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其属官有大夫、郎中、谒者;卫尉具体掌管宫门的警卫,是宫殿的警卫队长;太仆具体负责皇帝使用的车马,是皇帝仆从的最高长官;廷尉具体负责司法,是全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典客具体负责接待宾客的礼仪和少数民族事务;宗正具体负责皇室宗族名籍;治粟内史具体负责全国财税收入和财政支出,是全国最高财务长官;少府具体负责山海池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