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蔺相如怎么劝,赵王还是不理,赵括母亲听到赵王命赵括领军对抗秦军,便求见赵王:    
    “先夫赵奢当年任大将时,朋友极多,所有朝廷的赏赐,他一定全部转送给朋友、赏给部属;一旦奉命出征,就有公无私,再也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刚任新职,便派头十足,部属看了他都害怕。大王的赏赐,全部放自己口袋,买房、买田、买地,一点也不与部属分享。大王以为赵括像他父亲,其实父子之间,大大不同。”    
    赵王还是不理。    
    秦王听到赵括真的取代廉颇,被任为大将;便偷偷地以白起为领军元帅,原大将王龁改任副帅,并且下令:    
    “若有人敢泄露新元帅姓名者,杀无赦!”    
    王龁对决廉颇,四十万大军对四十万大军,是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就因为如此,秦军攻赵,打了几场胜仗后便没有进展。因为廉颇知道,双方形式条件虽差不多,但赵军的基本战力不如秦军,正面对干吃力不讨好;既然赢不了,干脆关门不打,至少输不了。    
    范雎知道,要打败赵国,一定要打破两国之间力量的平衡。原先的局势是花豹对花豹,但当廉颇被换成赵括,王龁换成白起后,平衡就被打破了,成了老虎对狗的局面。不必开打,就知道后果是什么?    
    果然没错,赵括被白起杀得兵败山倒,赵括被杀,四十二万大军全被俘虏活埋。经过这一战,赵国国力大衰!    
    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兵力少于对手,在基本条件相对较弱的原则下,撤退为宜。    
    兵力比人少,战力又不如人,绝对避免对决,坚壁不战为大吉。    
    个子比人小,拳头没人硬,身上又有伤,碰到大块头怒目而视,不但不退不逃,还耀武扬威地呛声,这是“草螟弄鸡公”——找死!    
    在孙子的战争哲学中,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全胜”,战争的最终目标是“胜敌而益强”。当然这样的超高标准并不容易达成,但其中有程度的问题;如果形式上、实质上都不可能考一百分时,也要尽量想办法拿个九十分,至少七八十分;如果情况显示,机会渺茫,甚至根本没机会时,这次还是别“上场”了,下次再说吧!    
    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就摆明了讲: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打仗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一定细细思索,谨慎检查。若是根本打不过时,当然不能打;打不过就退,打不了就逃,才是正确的用兵之道,决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把自己打垮了,打完了,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那才丢脸!面子丢了,可以再讨回来,因为里子还在;一旦里子没了,想再要回面子,可就难了,因为有里子,才有面子啊!


第一部分第3篇 谋攻(6)

    少则逃 不若则避 拓跋珪参合陂大胜    
    南北朝的北魏创业主拓跋珪的天下,是凭真本事,一点一滴辛苦打下来的。    
    当时的长江以北乱成一团,拓跋珪不断开疆辟土,后燕的支持之功不可没。    
    不过后燕的忙也不是白帮的,对拓跋珪需索无度,盛气凌人。    
    由于后燕主慕容垂是个厉害角色,后燕国力更是强大,拓跋珪知道自己力不如人,刚开始也尽量供应,尽量忍耐。    
    没想到后燕胃口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难伺候;拓跋珪忍无可忍,开始相应不理。    
    后燕火了,派大将慕容宝率八万大军攻打拓跋珪。拓跋珪知道硬拼不利,躲了个无影无踪。慕容宝大军在茫茫草原中四处搜寻,找了老半天,就是找不到敌军决战。这时,忽然传来慕容垂病死的消息,慕容宝急着回国争位,便下令撤兵。    
    慕容宝行军至参合陂时,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拓跋珪大军忽然杀到。后燕军一则疲惫,二则无斗志,三则无准备;仓促之间,应变不及,瞬间全军覆没。    
    如果拓跋珪一开始不避、不逃,又会怎么样呢?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小,指的是力量;敌,就是对手;坚,就是强硬、呛声。小敌之坚的意思就是,力量很小的对手还敢呛声耍狠、对决。    
    大敌则是相对于前面的小敌而言,小敌居然敢和大敌对着干,一定被大敌擒杀!    
    花剌子模乱呛声 被成吉思汗扑杀    
    13世纪时,中亚的花剌子模国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小敌,结果被成吉思汗这个人类史上的最“大敌”给擒杀,最后还亡国的活生生例子。    
    花剌子模是当时中亚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国王摩诃末志骄气盛,在中亚称雄还不知足,居然计划向东扩张,妄想征服中国,达成他创建一个世界帝国的美梦。    
    然而他犯了一个致命性的严重错误——挑选了一个人类史上最伟大、最强悍的战将——成吉思汗——做对手,这就注定了他灰飞烟灭的命运!    
    成吉思汗原本对花剌子模极友善,为了想和花剌子模贸易与文化交流,他派了个使节团到花剌子模缔结合约,却被花国边境的一个城主给杀了!    
    愤怒的成吉思汗立刻又派出三个伊斯兰教使臣,要求花国国王交出凶手;没想到,花剌子模国王不但拒绝,还将为首的使臣杀死,并剃光另外两个副手的胡须,然后驱逐出境。    
    胡须在伊斯兰教里具有极庄严的意义,割掉它是奇耻大辱!    
    这个恶耗让东方雄狮的成吉思汗流下了愤怒又伤心的热泪,在心中燃起了复仇的熊熊烈火,花剌子模不知道无知狂妄已经为自己敲响了丧钟。    
    作为人类史上最大帝国的创造者,成吉思汗式的战争是极其残酷的。他有一句战争名言,最能说明身为成吉思汗的敌人,下场有多悲惨:    
    “对于国家的敌人来说,没有比坟墓更好的地方了!”    
    在成吉思汗的铁蹄之下,花剌子模的命运是:战败、屠城、亡国,几近灭种!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将帅是国家最重要的辅助者,将帅才德兼备,国家就强,反之,若将帅才疏又无德,则国家一定弱。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基础;反过来说,国力强者,军力必强。而军力强的最重要关键,就是好将帅;有好将帅把关护国,则强敌不敢窥伺。反之,则身陷危境,任人宰割。姜太公有句话,最能印证这个论点: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君王可能祸害于军事的有三种:    
    不知军队不宜进攻,却硬要他进攻;不知军队不可以撤退时,却硬要他撤退;这是束缚军队。    
    姜太公说:“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    
    军队征战时,形势千变万化,安危之间,呼吸成变,决非远在后方的君王所可知、所可以预知的。所以,古代的贤君在任用大将时,总会殷殷叮嘱:    
    “朝廷的事,有我维持;军务的事,你说了就算,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以表达“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充分授权之意。    
    反过来说,如果任了大将,却又“将在外,君又有所令”;将领认为该守时,君王却下攻击令;将领认为该打时,君王却下撤退令;造成君与将不同调,一定出大纰漏。    
    不该攻而下令攻 唐玄宗逼反哥舒翰    
    唐朝安史之乱时,乱军将领崔乾佑逼近京师长安,有人跟玄宗说:    
    “占卜显示,贼兵没有准备,可轻易拿下。”    
    玄宗立刻下诏大将哥舒翰率军攻击。哥舒翰向玄宗报告:    
    “安禄山善于用兵,不可能没准备;叛军远道而来,本应展示兵威,却摆出一付兵弱马疲的样子,这是诱战以求速战,因为速战对他们有利。现在我们的兵力还未汇集,不宜出战;最好的办法是闭关坚守,把敌人拖垮,才是上策。”    
    不止哥舒翰反对出战,连郭子仪、李光弼二大名将也不赞成,但玄宗就是不听。    
    形势于己不利也就罢了,偏偏哥舒翰年事已高,而且身上又有病;不能战而硬要战的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被俘虏,投降了安禄山。    
    玄宗不尊重将领专业的结果,不但损失了一支大军、一个名将,京师也陷入危境,迫使他仓惶出逃;半路上军士哗变,逼死了自己生命中的最爱杨贵妃:最后还大权旁落,被儿子李亨逼退,把皇帝宝座也给丢了。    
    君王在不该进的时候,硬要将领进,代价这么高;反过来看,若是该攻的时候,反而命将领退,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第一部分第3篇 谋攻(7)

    不该退而下令退 秦王逼死白起    
    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大破赵军,四十二万赵军全被生擒活埋,赵国战力已呈崩溃之势。秦国大将白起正准备挥师邯郸,一举灭赵时,秦王却下令白起撤军。    
    原来是秦国宰相范雎嫉妒白起立下灭赵大功后,爬到自己头上,便说动秦王下达撤退命。    
    白起知道后,心里极不痛快;回国后,便称病不出。    
    没多久,秦国又派出大将王陵攻打赵国的邯郸;但战事不顺利,秦国派军支援,却又伤亡惨重。这时,刚好白起病好了,秦王想让白起替代王陵再攻邯郸,白起赌气不干;秦王亲自下命令,白起还是不动。秦王没办法,只好让王龁代王陵。王龁打了半天,还是攻不下邯郸;没多久,信陵君率领大军赶到,秦军陷入困境。白起知道秦军危急,有点幸灾乐祸:“秦王不肯用我的计策,现在吃苦头了罢!”    
    秦王急了,勒令白起受命领军,白起宣称病危,硬是不受命;秦王气极了,把白起降为士卒。秦军战况越来越吃紧,告急军书一日数起。秦王想到因为白起不肯受命出征,害秦军损失惨重,越想越气,下令把白起逐出咸阳;白起受不了这么多侮辱,气得自杀。    
    秦王不懂军事,不该撤军时,硬要白起撤军,代价也太大了:    
    (1)眼看着赵国就要到手了,却自己轻易放手。    
    (2)把白起搞火了,不肯再为所用;派别人却成不了事,造成国家重大损失。    
    (3)逼死旷代名将,在历史上留下污名。    
    为君者,能不慎乎!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懂军队内部事物,而又以行政命令干涉军务,就会使军士迷惑。    
    大兵法家田穰苴说:    
    “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    
    道理很简单,兵经上说:    
    “在国以信,在军以诈。”    
    因为仁义可以治国,不可以治军;权变可以治军,不可以治国。军队的任务就是打仗,打仗会死人,要让士卒愿意拼命,决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其中有威有恩,更需要机谋权变让他们服从命令,拼死效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在朝廷的君王未必懂这一套,如果用治国的方法治军,就算能得军心,光有仁义,没有机诈,弄得军队个个谦和有礼,成了慈眉善目的活菩萨,失去军人应有的怒目金刚的特性,根本不能打仗。这种军士本身迷惑、也让人迷惑的军队,就算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