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向世界说明中国-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知己知彼,注意拉近同听众的距离    
    法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法国的文化在近代史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许多进步思想是在法国诞生的,这些思想不仅影响法国、欧洲,而且影响世界。在20世纪初,中国的一批革命家为了寻找救国真理去了法国。启正同志在演讲中指出:“大家知道,对中国命运有重大影响的邓小平等多位中国领导人,曾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这既是事实,又拉近了同听众的距离。法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十分自豪,同时,法国人又特别强调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很有道理的。希拉克总统在全世界的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指出:“全球化不是单一化。”单一化是什么含义是不言而喻的。    
    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中国的两位伟人,但毛主席没有提出改革开放,而小平同志却提出了改革开放,这绝非偶然。两个人的经历不同是一个重要原因。毛主席一生仅去过两次苏联,他对西方世界不太了解,而小平同志在1920年10月19日抵达法国,1926年1月7日离开法国,他在法国生活了5年两个月零19天。他目睹了工业革命给欧洲国家带来的变化。小平同志去法国时年仅16岁,离开时21岁,正是他世界观形成的时候。法兰西文化对小平同志后来提出的对中国的一系列政治方针不是没有影响的。启正同志强调了这一点,在当时、当地是十分贴切和恰当的。    
    三、语言生动,一听就懂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对外宣传的东西,外国人看不懂,不爱看。你送给他,他随手就扔进纸篓。而启正同志这篇演讲却别开生面,语言生动鲜活。句子短,一听就明白,没有拗口的长句。所以,听众的注意力紧跟报告人的演讲。我当时在会场深切地感到,听众的情绪与启正同志是一致的。要做到这一点,绝非一日之功。重读启正同志这篇演讲,大家可以看到,他为了撰写这篇讲话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表达上有自己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是值得我们一切从事外交外事工作的同志学习的。    
    世界要加强对中国观察的准确性(1999年9月30日在时代华纳董事会早餐会上的即席讲话)    
    我很高兴尼德姆先生给我10分钟而不是原定的5分钟的讲话时间。    
    我现在的工作是如何让外国人认识中国。认识中国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发展的程度很不同。中国不仅大,而且处在一个变化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进展,这不仅表现在我们会议所在的浦东的大楼的增多,而且还表现在中国人的观念和思想的发展。这种发展既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    
    大家来到中国有两周之久,实际上是考察了中国,加强了对中国的认识。反过来说,中国人认识世界也是不容易的。就本人而言,在1981年以前没有到过外国,1981年第一次到美国,被美国的高速公路、那么多的汽车所震动。今天的中国人再到美国,就不会被高速公路所震动,却会被信息公路和无处不在的计算机所震动,但这种震动不那么巨大,因为中国也开始有了信息公路。可以说,美国和其他的国家都在发展中。但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只有20多年,大门刚刚打开,从历史的观点看,中国刚开始和世界接触,因此,在和中国的交往过程中会有些困难。你会发现一些中国人能够和外国人很好地沟通,但也会发现一些中国人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会时时发生一些障碍。作为个人之间,交朋友需要时间,作为政府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就更费周折了。    
    中国人认为,最理解中国文化的是日本人,他们距离中国很近,文化史上有很多沟通。虽然如此,中日之间也时常有些问题和误会,但也有许多随时能够解决。我觉得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不能只依靠政府,要有很多个人的朋友,特别是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之间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迅速地沟通。我去过世界上20多个国家,发现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总体上说还是比较初步的,对中国的误会很多。到中国来的欧洲人和美国人,一直到最近还有人问,我到中国以后是否能够给家里打国际电话。这不是玩笑,这是现实。甚至有的外国人以为,每个中国人都会功夫,还有人留着辫子。因为电影中的中国人就是这种形象。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中国人。    
    我在负责浦东开发期间,大量地接触各国的首脑和许多如在座的一样的大企业家。我大概每年要接待300个以上的代表团,光日本人的名片就有3000多张,能熟悉的日本朋友有100多人。认识美国我是通过GE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Electric)的简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同时也是高质量、高科技工业和消费产品的提供者。、GMGM: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Motor)的简称。、福特、柯达等等,认识欧洲是通过西门子、阿尔通等等,认识日本是通过三菱、三井、夏普等等。中国人同外国人交朋友,外国人同中国人交朋友对双方都不是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国会之间、政府之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中美关系为例,刚才格林伯格先生说大多数美国议员没有来过中国,因此他慷慨地提供一些基金支持他们访问中国。我也知道每年由中国到美国访问的人数是由美国到中国访问人数的8倍之多,也就是说慢慢地了解美国的中国人多了;而美国了解中国的人确实比较少。另外还有10万多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还有一些华裔的美国人,他们起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但相反美国人在中国长期居住的却极少。大家这次到中国来,了解中国,这是非常有益的。刚才有人问中国的经济潜力有多少?很多人作了多种估计,李光耀先生估计2040年中国会超过日本的GDP的总值,大家知道日本的GDP的总值是中国的4倍,但是日本的人口是中国的十分之一,也就是日本人均GDP是中国的40倍。因此,到2040年能不能超过日本,我本人还没有完全的信心。但是,中国显然还要保持一段比较高速的发展,有很多商业机遇可提供给大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计划中要修建由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    
    日本人告诉我说;他们的高速铁路从来没有出过事故,他们的速度是每小时280公里。我也乘坐过他们的列车,他们政府的第二号人物野中广务先生对我说日本将有政府的贷款。我本月初到法国,法国人请我乘坐他们的高速铁路,说速度比日本的快20公里,是每小时300公里,地铁也没有发生过事故。最近,日本朋友说他们的机车速度现在也是300公里,并且他们的会便宜一些。法国是世界第四经济大国,但是,它对中国的投资和贸易数字都很低,是排在对华贸易的第10位之后了,希拉克访问上海的时候提到过这个问题,我说法国人比较喜欢文学,不太善于国际贸易吧!他们当时正在争取上海第三条地铁项目。我们提出两个建议:第一,第三条地铁如果用法国的技术,那么上海就不能用第一条和第二条的德国的技术为它服务,中国人为了维护法国的地铁必然增加成本,法国政府要降低价格弥补。第二要给优惠贷款。他们确实这样做了,所以在上一周与法国签订了合作修建第三条上海地铁的协议。可见在中国投资也存在着竞争,而在这种竞争中了解中国人的习惯,了解中国人的文化是很重要的。    
    我今天很高兴地戴了一条新的领带,这是特纳先生送给我的有CNNCNN的全称是有线新闻电视网(CableNewsNetwork),创办人为特纳(TedTurner)。标志的领带,上面有一个世界地图,我想中国要加强对世界观察的准确性,世界各地要加强对中国观察的准确性,而这种观察最重要的是直接的观察。欢迎大家再到中国来。    
    好,谢谢大家。    
    话语平实贵在具体北京周报社总编辑黎海波这篇即席讲话约2000字,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话语平实、内容具体。据悉会前曾有一篇准备好的讲话,但讲话者听了前面外宾的发言,为了有所呼应,决定放弃原稿(虽然也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讲话者很懂得与外国人交流的门道,那就是要让他们一听就明白,基本不用再作解释。所以他自始至终使用通俗、平易、实在的语言,不让受众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    
    关于语言通俗易懂,文中所提到的8个地名很能说明问题。这其中有5个是国名——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可谓人人皆知;另外3个中国地名依次是浦东、北京和上海,这是任何有点中国常识的西方人,尤其是工商界人士都清楚的。以浦东为例还有一个考虑,即讲话者本人曾在那里工作过,熟悉情况,听者如有问,可用浅显语言作答。    
    平实通俗的讲话常被说成“像拉家常一样”。不过,像拉家常一样的讲话与拉家常还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就在前者往往并不需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下某种结论,而后者则常有此必要。这种说理不是经院式的抽象讲学,不是以理说理,而是以例说理。这例子就是鲜活的事实与数字。比如,讲者有这样一个结论:“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总体上说还是比较初步的。”怎么得出来的?说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一直到今天还有人问,我到中国以后是否能够给家里打国际电话。”又比如,用数字来说明,了解美国的中国人慢慢增多,而对方了解中国的人则相对较少。    
    中国的文人、官员常常喜欢在讲演中引经据典。用典没什么不好,然而不用典也照样可以讲得精彩,并无定式,关键要看对象。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量体裁衣,因人而异。董事会的人常有军人之风,讲效率,重实际,喜欢短平快,直来直去。对他们,还是少用典为好。这篇讲话既不用典,也不引诗,一“通”(俗)到底,实话实说。再加上一头一尾颇有人情味,其效果可想而知。    
    语气的平实与内容的具体往往是孪生兄弟。内容具体,语言必然实在,华丽铺陈的词句自然多余,矫揉造作之风也就无可乘之机。这里有一个小统计,足见讲者如何讲究具体。全篇有15处用了数字,提到10家西方大公司,涉及人名、地名各8个,9次举例。    
    和工商界人士谈话,少不了用数字。然而值得讨论的并不在于是否用了数字,而在于用得是否恰当、准确、说明问题。讲者在比较中日两国的GDP时,用了倍数,也用了分数,最后表示,对李光耀所作的2040年中国的GDP会超过日本的预言并无“完全的信心”。在这里,数字对理解讲者的结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可或缺。由此而论,运用数字的诀窍在“非用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使用得当。至于举例,可说是一个接一个,直至最后,也不忘拿领带说事,讲者对事例的看重,可见一斑。    
    讲话实在,作文具体,既可以说是一种个人风格,也可以说是许多对外交流高手的共同经验。这里当然有技巧的问题,它只能通过学习、实践去掌握、提高。但核心点恐怕还是态度,即心中有没有谈话对象,有没有受众。替受众着想,作者、讲者就比较容易找到正确、有效的交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