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向世界说明中国-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有20~30口人也颇为多见。中国的儒家学说强调克制“个人主义”,鼓励“集体主义”,而家庭也是一种“集体”。儒家学说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强调对家庭的忠诚至高无上,也强调家长的统治。因此,这样的大家庭中缺乏民主性,家长占有统治地位,往往也发生各种悲剧。年轻时留法的中国大作家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对封建大家庭的破落有深刻的描述,这三部书已有法译本。1950年之后这样的大家庭已较少见,现代则没有了,目前中国家庭平均人口为3。63人。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没有改变,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感没有被削弱。中国平均家庭人口的减少,也和中国政府号召的家庭计划有关,中国目前的人口增长率为9。5‰。有的大城市已出现负增长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中国青年男女结合主要靠父母包办,由此出现种种爱情的悲剧故事。现在,婚姻则完全由当事人决定。还出现了电视征婚、广告征婚、婚姻介绍所等方式。在二十多年前,跨国婚姻是不可想像的,1977年在中国留学的法国小姐奥迪尔与中国学生田力要求结婚,当时中国民政局竟不敢批准他们结婚。最后是邓小平先生点头,这对有情人才终成眷属。现在,中国有专门的跨国婚姻条例,保护中国公民与海外公民的婚姻。人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长期以来,妇女必须从一而终等传统的婚姻观念如同一根根无形的纽带,牢固地维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向多元化,独立意识增强,夫妻双方在观念、需求、生活方式、感情等方面出现严重分歧时,往往会毅然解除婚姻关系。    
    在1966年开始的所谓“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教育事业受到空前的摧残。中国的全部大学居然在6年内没有招生。但是中国家庭重视教育的传统并没有因此而中断,许多由于“文革”而没有上大学的父母表现出更强烈的让子女上大学的愿望。中国教育的缺点在于过分重视考试分数,中学和小学的校长为了争取更多的学生考取名牌大学和名牌中学,不惜减少学生的课余时间也要给他们讲解更多的知识。由此,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那种制度注重死记硬背,而缺乏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中国政府已大力进行改革,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国在1900年只有不足10所小规模的大学,现在有大学1022所。人们对子女能否上大学甚为重视,每年暑假对有孩子考大学的家庭来说,都是紧张的时刻。今年基于这种要求上大学的压力,中国政府要求大学招生数比去年扩大47%,达到153万名。中国大学绝大多数是国立的,民营的大学将会大有发展2004年初中国有国立大学2003所,私立大学(民营大学)1335所(含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学校133所)。。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多数学生选择自然科学,而学习经济、法律、政治的学生较少。年轻人的观念正在改变,今天大学招生中学习经济、法律、政治、文学、外语的学生,对今后中国公务员的知识结构改变会有好处。择业观的改变,是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引起的,在中国儒家典籍中,反复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过去中国社会阶层的排列顺序是:士、农、工、商,商人是最没地位的。对商业和商人的轻视,导致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市场经济不发达,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不但不轻视商业和商人,而且有很多优秀人才投身商海。    
    50年来,中国GDP增长了30倍,人均GDP增长了10倍。如今12天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1952年全年的总值。改革开放2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0元(16美元)提高到1998年的2162元(260美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30元(42美元)增加到5425。10元(660美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近6万亿元(7300亿美元),这大体上接近中国一年GDP的总值。人们比过去有钱了,生活质量乃至生活习惯也开始变化了。    
    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人的消费支出中,食物消费所占比重一直非常大。现在,这种状况发生了明显转变。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EngelCoefficient)由1978年的67。6%降低到1997年的55。1%,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7%下降到1997年的46。6%。城镇居民食品逐渐开始讲究营养和风味的多样化。    
    我在1996年主持过法国达能(Danone)集团总裁吕布(Riboud)先生在上海的演讲,他提出了“口味的国际化”问题。这在饮食保守的中国尤其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今天,喝法国葡萄酒,已成为很平常的事情。顺便说一下,达能酸奶也已征服中国城市人的口味。    
    20年前,与其说中国人都喜欢穿一身蓝,不如说是由于收入的限制使然。当然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对于女装而言,有封建意识的残余影响。1896年罗丹的《吻》罗丹(1840~1917),法国雕塑家。他的作品大都以人体表达他的信念,从身体的行动姿态表现出美学意蕴,以达到对个性的探索。《吻》是罗丹极负盛名的作品,取材于但丁《神曲》中的保罗与法兰斯卡的悲恋故事,深刻表达了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悸动心荡的激情。问世时,中国人是不可能欣赏的。上海一位画家在1914年第一次以模特教学生绘画时,引起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风波。1982年一支已签了合同的法国服装表演队的中国之行没有成功。如今,西装、T恤、套裙、超短裙、牛仔服等,千姿百态。中国的时装已开始引起世界的瞩目,中国的服装模特也开始获得世界大奖。“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此外,美容化妆品在改革开放以前被认为是奢侈品,今天,巴黎香水、口红等外国高档化妆品在城市中随处可见。    
    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从1949年开始一直是由国家无偿分配的,居住者所出租金约为工资的5%。10年前中国开始试行住房制度改革,开始鼓励私人购买。由于建房资金多元化,人均居住面积成倍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6平米提高到1998年的9。3平米,增长了1。58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8。1平米,增加到1998的23。7平米,增长了1。92倍。现在,购买私有住房开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家庭装修普遍风行,住宅功能日趋完备,朝着舒适、美观、协调的方向发展。10%的城市家庭有了电脑,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去年为250万户,今年6月为400万户2003年末,中国互联网用户达7800万户。。    
    在中国这个大改革的时代,许多观念同时发生变化。这些新的观念彼此又发生影响,例如:中国人环保意识的提高,引发了由环保问题引起的诉讼,工厂甚至地方政府成了被告也屡见不鲜。    
    本世纪即将结束,中国人已有与全世界各国人民并肩前进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中国人将以完全不同于1900年的观念与姿态进入2000年。    
    法国18世纪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毕生对中国文化抱着浓厚的兴趣,并对中国文化给予高度赞美,他在促进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方面功不可没。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也是有名的“中国迷”,对中国文化的偏爱和欣赏,在他的小说中经常流露出来。如在长篇小说《幻灭》中,他大段叙述了中国的造纸和印刷术所用的原料、它的工艺产品及其优于法国同行之处。他还撰写了洋洋万言的论文《中国,中国人》,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热忱和欣赏。同样,中国人民对巴尔扎克的作品也非常喜爱,巴尔扎克的作品在中国的印行量远远超过了法国。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时髦的名词之一。大型喷气式飞机、通讯、互联网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特别是全球贸易量和跨国界的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人们都开始感受到“全球化”将深刻地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于是人们会问,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对“全球化”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或者反过来问,“全球化”会对人类的不同文化有什么影响?    
    “全球化”无疑会加强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我确信人类文化的相互影响是有益的,不同文化的互补是主要的,而它们的冲突是次要的。面对21世纪,中国人愿意在人类的进步中与全世界携手前进。中国人期待着与法国人、欧洲人进一步开展更加卓有成效的合作。    
    希望我的演说能引起大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更多的兴趣。(热烈鼓掌)    
    谢谢。


第一部分 演讲录第10节 一篇对外介绍中国的杰作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    
    1999年9月2日,我国在巴黎举行“中国文化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中国文物展览,有演出,有报告会,有研讨会。《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这篇文章是启正同志1999年9月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大会议厅所作的演讲。这是启正同志1998年就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后首次在如此规模的国际会议上亮相。与会听取启正同志演讲的不仅有很多法国人,而且有各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会场里大约有500人,座无虚席。我当时作为中国驻法大使坐在主席台上,亲眼目睹了启正同志演讲的全过程。说这篇讲话是介绍中国情况的杰作是毫不夸张的。演讲过程当中,听众聚精会神,对演讲中的精彩片段往往报以赞同的笑声和掌声。演讲结束后,听众热烈鼓掌。这篇演讲之所以成功,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    
    一、用事实说话    
    1999年是20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世纪之末,全世界都在总结100年的变化。中国在20世纪的变化和进步是前所未有的。启正同志用了很多事实:譬如,过去二十几年来中国年均GDP增长为9。7%,连续二十多年这么高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在报告过程中,启正同志还用多媒体,通过图像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当时给我印象最突出的是20世纪初小脚女人的照片和20世纪末中国女足获世界杯亚军的场面。对比是鲜明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启正同志在介绍中国所取得的成绩的过程中,没有大话和套话,内容翔实,用事实来说明中国的变化和进步,令在场的听众信服。    
    二、知己知彼,注意拉近同听众的距离    
    法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法国的文化在近代史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许多进步思想是在法国诞生的,这些思想不仅影响法国、欧洲,而且影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